+86 0551-63601307

北京工业大学鲍长春教授应邀访问我校并做高水平学术前沿讲座

  • 系统管理员
  • 2013-12-02
  • 388

  

  2013年11月28日,北京工业大学鲍长春教授应邀访问我校,并在科技实验西楼117会议室做题为“基于发声模型的经典低速率语音编码方法”的学术报告。全校感兴趣的师生参加了报告会,报告会由戴礼荣教授主持。鲍长春教授的此行访问得到了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计划”的支持。 

 

 

  鲍教授在报告中解释,语音编码在移动通信和IP语音通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目前4kb/s以上的语音编码已经被一些国际组织标准化,并得到了广泛应用。为了充分利用频率资源和节省传输带宽,非常有必要将语音信号压缩到4kb/s以下进行存贮和传输,为了达到该目的,基于人的发声机理进行参数编码是一条有效的途径。在基于语音的产生模型上,鲍教授还介绍了几种经典的低速率语音编码原理,包括码激励线性预测(CELP)语音编码、多带激励(MBE)语音编码、混合激励线性预测(MELP)语音编码、波形内插(WI)语音编码、正弦变换(STC)语音编码和谐波激励线性预测(HELP)语音编码。这些原理对于低速率和甚低速率语音编码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,同时,对参数域语音合成和讲话者识别也具有借鉴作用。对于鲍教授所阐述的语音编码,与会师生反响热烈,并在会后进行了充分的交流。 

 

  鲍长春教授,1997年11月加入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,并创建语音与音频信号处理实验室,1999年7月晋升为教授,2001年3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。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语音与音频信号处理、语音编码、语音增强、语音转码、音频编码、音频增强、语音与音频信号的频带扩展和三维音频信号处理等。他著有《数字语音编码原理》,拥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,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200余篇。他曾任《通信学报》编委会副主任委员,目前是《信号处理》和《数据采集与处理》学报的编委,中国电子学会理事、中国声学学会理事、信号处理分会委员、IEEE高级会员、国际语音通信学会(ISCA)会员、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会(APSIPA)会员,同时兼任APSIPA语音-语言-音频技术委员会(SLA-TC)副主席和全国人机语音通信学术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。